发布时间:2018-04-16 10:21:09
很多企业制作广告片的时候,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,下面就谈谈广告专题片制作的几大误区:
误区一:创意无策略
首先有个目标方向,我们必须知道是去罗马还是去巴黎,然后才能讨论交通方式:乘飞机去还是坐轮船。同样影视创作创意也是这个道理,没有策略的创意就很难说走在一条正确的方向上。片面地追求离奇创意,把最重要的东西——策略忘记了,是现在很多影视创意人员易犯的错误。
另一方面,很多企业的领导者也没有意识到策略的重要性,企业没有策略或策略模糊不清,他们认为拍片就是拍片,只要创意有诉求点就好,有记忆点就对,而根本没有考虑诉求点、记忆点是否符合产品策略,这样拍摄的广告和策略一致还好,与策略不一致,就势必造成广告不能奏效,大量浪费广告经费。
误区二:本末倒置,商业电影变成艺术电影
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卖货,品牌广告的目的是为了长久地卖货。假如广告不能为客户带来经济效益,客户为什么要做广告?客户又拿什么来持续地投放广告?而现在的很多广告已经背离了cf(commercialfilm商业电影)的本意,由于各种奖项的参差不齐,甚至由于某些评委的误导,使更多的广告更像是af(artisticfilm艺术电影),所以很多获奖广告应该准确地称为最佳艺术微型短片,而非最佳广告。广告的目的就是销售,艺术的表达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。
误区三:画面主导一切,人物说话越少越好
广告其实也一样,人们看广告只不过是在电视剧或栏目间歇中的轻轻一瞥,亦或是在这段时间做点手头的事,聊天、倒杯水或上厕所,很少有人会认真地关注广告画面,单凭画面一闪,两句广告语,就让别人了解您的产品、记住您的产品,往往难以实现。因为人们不仅没有看到,也极有可能没听到您的广告。
而相反,在人们视觉放松的同时,听觉系统却在照常工作,不论人们是否在面对广告画面,对其声音都会自觉地接收,而这正是有些广告画面制作精良却很难令人印象深刻,而有一些广告看起来一般,但因为声音到位传播,其产品却家喻户晓的区分所在。“唯画面论”只会损害广告效果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多说,针对不同的广告,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,说出最重要的话,合适才是最好的。例如,商品的名字,必要的功能等就必须说,而且在一个广告里要多说几次,这可能是违背所谓的艺术规则,但它并不违反广告商业目的,它只会强化商品,增加人们的记忆度,从这种意义上说,声音更重要。
误区四:演员只要造型漂亮,不用会表演
广告影片一个镜头时间较短(一般是1至3秒),也许正因为这样,很多导演,甚至演员自己才错误地认为,只要外型或造型漂亮就可以,不会表演也照样拍广告。对于某些类型广告片,上述观点也许适用,但对绝大多数广告片来说却是相反的。广告影片惯于通过人物来展示商品,演员的健康漂亮只是广告影片成功的充分条件,但绝非必要条件。演员会表演,生动的表情和语言能更好地表达产品的功能和内涵,即便是纯摆pose(造型)的广告,会表演的演员也能更好地领会脚本,能更好地表达产品的精神内涵。
误区五:颜色越来越淡,画面越来越暗
或许是由于技术上的先进,导致了很多导演、摄影、美术过分追求艺术色彩、光影、构图。一个广告片如转成正常健康的颜色便认为是“掉架”,没有艺术品位。一个本应该明亮的产品变得十分昏暗(说是为了光影层次),一个色彩艳丽的画面抽色成了近乎黑白(说是为了风格)。这种做法对某些类型片是适合的,但不分具体创意,不分场合、时间,不从实际出发,不从消费者的欣赏水平和接受程度出发,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,比如在中国,老百姓所接受的是节日要健康、要欢快,这是他们的固有观念,而以不适当的画面“出挑”和“够酷”,固然能引起注意,但它却很难推动产品销售。
误区六:30秒才是完整版本
经常有导演会说如下的话:30秒才是完整版本,导演版就更好!言外之意很明显,15秒、5秒都不能完美地表达导演意图,不能代表导演的“功力”。但不知道这些导演想过没有,30秒播放的价格是15秒的近两倍,客户多投放一次15秒,就能多传达一次产品信息。按媒介规则说,就有更多的消费者认知或购买产品。15秒对国内客户有限的广告经费来说,是最经常使用的版本,意义大过30秒版本。所以作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广告片导演,15秒内把事情说清楚漂亮,就显得更重要。
深圳市福田区泰然金谷6号深业泰然大厦B座503
bingosz@bingosz.com
© 2017 槟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